当前位置: 首页>>学校概况>>学校简介>>正文

东营市实验中学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(2021-2025)

2024年03月18日 16:26  点击:[]


 

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,努力打造优质卓越致远教育特色品牌,依据《山东省“十四五”教育事业发展规划》和《东营市“十四五”教育事业发展规划》等文件精神,制定本规划。

一、指导思想
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、二十大及历次全会精神,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,立足“教育是国之大计、党之大计”战略高度,准确把握“十四五”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形势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落实新发展理念,深化改革创新,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校高质量发展,踔厉奋发、笃行不怠,打造优质卓越致远教育特色品牌。

二、基本原则

1.坚持党的全面领导。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,着力加强党的政治建设、思想建设、组织建设、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,强化意识形态阵地建设,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可靠保障。

2.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。立足新发展阶段,贯彻新发展理念,构建新发展格局,为学生储存跑得更远的能量,为教师搭建站得更高的平台,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,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。

3.坚持综合评价改革。深化育人方式、办学模式、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综合改革,健全完善适应时代要求的评价制度和机制,引领和促进学校各领域、各环节、各要素协同优化、提质增效,激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。

4.坚持构建良好教育生态。主动服务和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,统筹发展与安全,深化“双减”政策的落地落实,依规有序引进社会资源,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,推动学校教育生态良性发展。

三、发展目标

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,强化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,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,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塑造积极健康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,聚焦核心素养提升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培养有理想、有本领、有担当的时代新人。

践行教书育人初心使命,狠抓师德师风建设,完善教师培训机制,构建科学多元评价体系,发挥评优树先的示范引领作用,着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、业务能力精湛、育人水平高超,追求卓越发展的高水平教师队伍。

落实新发展理念,聚焦人才培养,围绕课程、文化、活动、实践、管理、协同、服务六个维度,激发发展新动力,厚植发展新优势,营造发展新生态、拓宽发展新路径,开辟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境界,培育彰显时代特征的致远教育品牌,把学校建设成为理念先进、师生图强,质量领先、特色鲜明的全市典范、全省一流、全国知名的优质卓越品牌学校,建成全国文明校园。

四、重点任务

(一)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  

1.深化课程思想政治建设,提升学生道德素养。

突出思政课育人功能。加强道德与法治学科建设,落实新课程标准,优化课堂模式,创新教学方法,打造一批全省学校思政课“金课”,建成全省基础教育优势学科,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作用。

强化各学科育人功能。坚持五育并举,深入挖掘各学科承载的德育要素,强化学科德育要素与学科专业知识、能力的有机融合,构筑学科思政大体系,充分发挥学科育人的作用。

发挥文化育人功能。加强致远文化建设,营造浓厚育人氛围,立足有理想、有本领、有担当定位实验学子形象新内涵,推动致远教育新实践。

2.推进教与学方式变革,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素养。

推进教的方式变革。基于“双减”和新课标实施,以学生学习为中心、以创新性思维训练为重点,研究基于真实情境和问题的教学方式,注重学思结合、知行统一、因材施教,倡导启发式、探究式、讨论式、参与式、问题式、情景式、任务式、主题式、项目化、大单元、跨学科教学等教学方式,将创新素养培育的理念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常态,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转化为教育的实践。

推进学的方式变革。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,积极探究倡导基于真实情境的探究式、合作式、项目式,基于问题解决的跨学科学习、基于思维提升的深度学习、基于数据支撑的精准学习、基于评价导向的增值学习、基于生产生活的无边界学习,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,培养高阶思维与能力。

3.注重学生身心和谐发展,提升学生健康素养。

强化体育育人功能。严格落实课程标准,探索体育课专项化教学模式,完善“健康知识+基本运动技能+专项运动技能”教学模式和评价办法,使每一名学生掌握至少1项运动技能, 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达到55%以上;加强体育校本课程和学科活动建设,充分搭建学生体育个性发展的平台;加强特长生培养,提升竞技体育训练水平,深入推进体教融合,探索社会资源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,完善主教练聘任制度,建立良好的训练机制和梯队培养体系,省市竞赛成绩和学业成绩稳步提高。

重视学生身心健康。强化学生近视综合防控,实现每年至少降低1个百分点的目标;开足、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,加强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和辅导室建设,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。

4.探索美育教学与评价新模式,发展学生人文艺术素养。

强化美育育人功能。建立美育教学、美育活动、美育文化、艺术展演、人才培养美育教学体系,形成艺术基础知识+综合能力+审美体验+专项特长教学模式;探索评价改革,完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,探索艺术增值性评价;推进艺术校本课程开发、艺术精品社团建设,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、非遗传承进校园活动,加强校外艺术实践基地,创建全省艺术特色学校建设。

5.创新劳动教育形式,培养学生劳动素养。

发挥劳动育人功能。构建贯通一体、开放协同的劳动教育工作格局,完善劳动素养指向明确、实践措施科学有效、“五育”深度有机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;探索实施探究式、体验式、项目式劳动教育模式,拓展劳动教育实施路径,引进开发劳动课程资源,丰富劳动教育载体和形式;建立劳动清单制度,将学生劳动参与情况、劳动素养发展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。

6.强化协同育人机制,讲好“爱的教育”实验故事。

突出家校协同育人。加强家庭教育指导,提升家庭教育水平。做好做实教师家访,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,发挥家长学校、家长开放日功能,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,书写“爱的教育”实验篇章。    

加强校社协同育人。积极开拓社会教育资源,密切加强与社区、企业、社会实践基地及有关部门单位联系,广泛争取支持,为学生全面发展开辟广阔空间。

(二)打造致力卓越发展的教师队伍  

1.坚持第一标准,强化师德师风建设。

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。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,将师德规范作为教师培训必修内容,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。将师德作为教师入职、绩效考核、评聘和奖励表彰等的首要依据,建立师德师风监测机制,完善监督机制,健全师德失范警示制度。倡树师德典型,发挥师德标兵、教书育人楷模、最美教师等先模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,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。

2.拓宽培养路径,提升教师专业素养。

调动教师专业发展主动性。发挥增值评价导向作用,聚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,围绕提升学业质量,引导教师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,变革教与学方式,探索学思课堂新路径,培养一批市内外有影响力的名师、名班主任。

打造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。构建高校引领、专家示范、同伴互助的教师培训体系,通过主题教研、学科融合、课题研究、成果转化、项目建设,全面加强教育教学团队建设,全面提升教科研水平,打造一批名学科组、名师和名班主任工作室,提升团队育人能力。

3.树立鲜明导向,激励教师卓越发展。

坚持创新实干、事争一流导向,突出师德、能力、业绩和贡献等要素,完善教师考核、评聘办法;建立完善与工作量、工作实绩、岗位等级等相衔接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,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;健全教师荣誉体系,助推教师卓越发展。

(三)培育彰显特色发展的致远品牌

1.坚持创新发展,为致远教育注入新内涵。

创新育人模式,建立家庭、学校、社会、网络全环境立德树人新机制,激发学校办学活力。

创新育人路径,以跨学科项目学习为突破口,打破学科壁垒,突出三级课程融合,突出空间融通,突出团队协作,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爱国主义教育、法治教育、生态文明教育、国防教育、民族团结教育、高雅艺术等进校园、进课堂、进头脑。

创新育人载体,深化学思课堂改革,推进增值课堂建设,探索建立基于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新型教学模式,提升作业效能,丰富有灵魂、有温情、有创意、有深度的教学文化;系统整合各级各类竞赛、展演活动,科学设置科技节、读书节、艺术节、体育节,针对活动项目特点,确定参与范围,设计组织形式,建立工作专班,提升活动质量。

2.坚持协调发展,为致远教育厚植新优势。

聚焦学生思想品德建设,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实现课程育人、文化育人、活动育人、实践育人、管理育人、服务育人、家校社协同育人途径的协调。

聚焦核心素养,围绕学科融合,实现学科教学在育人发展方面的协调。建设智慧课堂,实现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协调。

聚焦教师队伍发展,补短板、强优势,实现教师全面发展与教师个人教育风格与特色的协调。

3.坚持绿色发展,为致远教育营造新生态。

构建尊师爱生新生态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顺应“双减”政策要求,提质减负,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,创设绿色学习环境。

构建互助共进新生态。积极探索学生自我教育、自主管理模式,形成生生互助、共同进步的绿色同学关系。

构建合作共赢新生态。搭建平台、创造条件,促进教师个人成长和团队发展,打造竞争合作共赢的绿色发展共同体。

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。贯彻落实《家庭教育促进法》,提升家校共育能力和水平,构建家校协同共进、相互信任的绿色家校关系。

构建勇毅奋进新生态。优化学校治理体系,锤炼创新实干、事争一流作风,打造高效、务实、和谐的绿色治理团队。

4.坚持开放发展,为致远教育拓宽新路径。

坚持“开放办学、合作共赢”发展理念,构建对外合作交流工作新机制,通过“引进来、走出去”,多措并举,深入开展多层次、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,主动对接高校、教育科研机构,加强与省内外优质学校交流合作力度,引入教育新思想、新理念、新方法。通过名师讲堂、支教交流、市队校办、传统文化进校园、区域联盟、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、社会实践基地、研学基地等形式,扩大开放办学广度和深度,不断提升对外合作交流的水平。

5.坚持共享发展,为致远教育开辟新境界。

推进集团化办学,通过共商共建、联合教研、主动送教、资源共享,凸显一体化设计和协同发展;主动对接小学和高中学段,实现课程和学生发展的系统谋划,梯次推进;师生共享学校发展成果,提升师生获得感和幸福感;及时总结转化学校办学成果,深化校际交流,构建优质学校发展新格局,开辟致远教育新境界。

(四)深化激励创新发展的综合改革

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深化综合改革,加速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。

聚焦实绩实业,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,特别要注重从专业发展、评先树优、岗位晋升、绩效奖励、等方面进行激励,营造创新实干、事争一流的工作氛围,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。

聚焦学生全面发展,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,建立“量表+标志性成果+底线”三位一体评价机制,促进由“育分”向“育人”转变。

五、保障措施

1.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。

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,不断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,完善党的组织体系、制度体系、工作机制,锤炼好办学治校基本功,提升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领导力。

2.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。

坚持党管干部原则,落实好干部标准,拓宽选人用人视野,优化干部队伍结构,注重选拔任用政治过硬、历练扎实、表现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。

3.加强党风廉政建设。

健全完善监督机制,深化细化全面从严治党“四责协同”机制,坚持从严监督管理,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。

4.优化新技术赋能机制。

开展数字校园建设行动,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广泛应用,推进人工智能环境下教师人技协作支撑体系建设和课堂教学变革,建设整体应用“互联网+教育”大平台的智慧课堂,推进信息技术与教、学、研、测、评、管等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的融合创新。

5.健全规划落实考核和激励机制。

强化规划实施的督查与激励,建立以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,突出在理论研究、实践探索上的创新,重视在区域及领域的引领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东营市实验中学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2022年91


上一条:东营市实验中学简介

下一条:东营市实验中学校歌--梦想生长的地方

关闭

版权所有:东营市实验中学 Copyright(c)DongYing Experimental Junior School All right rights reserved 

联系地址:东营市辽河路126号(257091)      mail to dysyzx@dy.shandong.cn     联系电话:0546-8193777     ICP备案号:鲁ICP备16014514号    在线投稿  旧站链接